您的位置:首页>要闻 >

赵伟:促消费,有哪些抓手? 世界热推荐

2023-06-23 02:51:49    来源:首席经济家论坛

作者:赵伟、杨飞、侯倩楠(赵伟系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)

+


【资料图】

摘要

年初以来,促消费政策力度如何,后续还有哪些政策值得期待,或带来怎样的效果?系统梳理,可供参考。 一问:年初以来,促消费政策力度如何?消费券投放规模不及2022年,加大对接触类消费支持力度 年初以来,央、地对促消费重视度提升,以消费券为代表的举措陆续推出。 年初至今,中央会议多次强调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,多部门提出从居民收入、金融服务、消费环境等方面着手促消费;地方层面,不完全统计,截至6月中旬地方消费券投放近60亿元促进消费需求,部分地区亦举办消费节、展览会等提振消费供给。

从消费券投放规模来看,当前地方消费券投放规模较2022年同期有所降低,或直接缘于其资金多由地方财政资金支持。 可比口径下,截至6月18日,样本省市消费券投放规模达7.6亿元、低于2022年同期的12.4亿元。消费券规模下滑,或直接缘于当前地方消费券主由地方财政资金支持,线上平台等对消费券支持力度相较2022年有所下降。

从消费券投向来看,地方延续重点支持大宗消费的同时,加大对线下接触类消费支持力度。 可比口径下,截至6月18日,汽车、家电等大宗消费仍受到地方消费券重点支持,50%的地区消费券对大宗消费有所支持;同时,投放餐饮、文旅类消费券的地区比例分别达63%、50%、较2022年同期比例明显增加。

二问:后续哪些促消费政策值得关注?地方促消费或受限于财力等掣肘,中央促消费或可突破约束

地方促消费力度或受限于其财力约束,相比之下,中央促消费或可以突破约束。 地方财力、地区消费产业结构等,会影响地方促消费能力和方向;年初以来,地方财政紧平衡、债务承压下,前者对地方促消费的影响或尤为突出。以中央财政负担的一些全国层面促消费措施,或可避开地方财力和债务压力等掣肘。

以史为鉴,中央出台的全国促消费措施,力度往往较大,重点支持家电、汽车等耐用消费品。 2011年,全国首轮家电下乡期间,财政补贴金额单月达460亿元;2016年车辆购置税优惠规模或超700亿元,考虑到2017年购置税优惠缩幅延续,总体刺激力度更大;2022年推出的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力度进一步提升、半年即达600亿元。

近期,中央部委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、绿色智能电器消费下乡等政策指引,其后续落地情况仍需跟踪。 相比过往汽车消费下乡指引政策,本次商务部发布的促汽车消费通知安排更为具体,明确“百城联动”、“千县万镇”等规划。结合年初地方汽车下乡活动情况来看,中央政策指引下,后续地方汽车、家电下乡等政策或加速落地。

三问:促消费政策,可能的效果?消费券具有阶段性乘数效应,全国促消费政策持续性及效果更强

过往经验显示,消费券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发挥乘数效应,有助于地区消费阶段性企稳。 2020年,广东、郑州、武汉等部分省市消费券发放,带来的消费乘数效应能达到10倍以上,但持续时间偏短、多为一到两个月;相较2020年,2022年可比地区消费券乘数效应有所下滑,或受消费券使用规则不同、投放领域变化等因素影响。

相较地方消费券,全国层面促消费政策对消费的提振效果更为显著、持续时间更长。 全国首轮家电下乡政策持续时间超4年,有效带动农村电冰箱、空调保有量快速增长,2011年分别增长36%、41%;过往三轮购置税优惠政策也显著推动燃油车销量,尤其是2009年,促使当年汽车月度销量同比快速上涨、最高超95%。

眼下,央、地促消费措施正在陆续推出,短期需跟踪政策落地及效果,中期关注就业和收入改善等带来的消费修复。 近期,央、地促消费措施尚在密集发布中,对消费的提振,需要紧密跟踪政策落地节奏和力度;后续消费的持续增长,就业和收入的改善或是关键,亦需关注稳就业、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政策情况 。

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,数据统计存在误差或遗漏。

+

报告正文

一问:年初以来,促消费政策力度如何?

作为扩内需的重要一环,年初以来,央、地对促消费的重视度提升,以消费券等为代表的措施陆续推出。 年初以来,中央会议多次强调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,多部门提出从增加居民收入、提供金融服务、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促消费。地方层面,不完全统计下,截至6月中旬多地消费券投放超60亿元以促进消费需求;同时,部分地区亦通过举办消费节、展览会,建设改造商业街区等针对供给端政策以提振消费。 从消费券投放力度来看,当前地方消费券投放规模较2022年同期有所降低,或缘于本轮消费券主由于地方财政资金支持。 可比口径下,截至6月18日,样本省市消费券投放规模达7.6亿元、低于2022年同期的12.4亿元,后续仍有加码空间。消费券规模下滑,或直接缘于当前地方消费券主由地方财政资金支持,线上平台等对消费券支持力度相较2022年有所下降等。2023年上半年,可比口径下,线上平台等非财政资金对消费券支持力度明显低于2022年;而2022年部分地方消费券资源来源显示,银行、平台和企业等非财政资金支持规模最高可达50%。 从消费券投向来看,地方延续重点支持大宗消费的同时,加大对线下接触类消费支持力度。 可比口径下,截至6月18日,汽车、家电等大宗商品仍受到地方消费券重点支持,50%的地区消费券对大宗消费有所支持;多地延续2022年支持政策,采用置换补贴、消费补贴、消费券等形式促进汽车消费,减免补贴力度大多与2022年相当;同时,投放餐饮、文旅类消费券的地区比例分别达63%、50%、较2022年同期明显增加。 二问:后续哪些促消费政策值得期待? 地方促消费力度或受限于其财力约束,相比之下,中央促消费措施或可以突破财力等约束。 地方财力、地区消费产业结构等,会影响地方促消费能力和方向;年初以来,地方财政紧平衡、债务承压下,前者对地方促消费的影响或尤为突出。土地财政持续低迷下,前5月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滑16.7%,部分地区亦导致专项债付息压力明显增长。相比之下,中央出台的一些全国层面促消费措施,或可避开地方财力和债务压力等掣肘。 以史为鉴,中央出台的全国促消费措施,力度往往较大,重点支持家电、汽车等耐用消费品。 2011年,全国首轮家电下乡期间,财政补贴金额单月达460亿元;2016年车辆购置税减免期间,如果假设符合减免要求的乘用车均价为10万,推算2016年车辆购置税优惠规模超700亿元,考虑到2017年购置税优惠缩幅延续,总体刺激力度更大;2022年出台的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力度进一步提升、半年即达600亿元。 近期,中央部委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、绿色智能电器消费下乡等政策指引,其后续落地情况或仍需跟踪。 相比过往汽车消费下乡指引政策,本次商务部发布的促汽车消费通知安排更为具体,明确“百城联动”、“千县万镇”等规划,选取约100个城市重点开展全链条促汽车消费,并规定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报送相应活动安排。结合年初,地方汽车下乡活动情况来看,后续在中央政策指引下,地方促汽车、家电下乡等或加速落地。

中期来看,促进就业、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或是扩内需、促消费的关键。 年初经济修复分化下,青年人就业承压,居民收入修复放缓或是制约居民消费意愿与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。6月以来,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、农民工以工代赈、保市场主体等稳就业政策频出,或可部分缓解就业压力、促进居民收入修复,间接提振消费。

三问:促消费政策,可能的效果?

过往经验显示,消费券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发挥乘数效应,有助于地区消费阶段性企稳。 以消费券为例,消费券为满减券、即达到一定金额才能享受优惠,具有一定的乘数效应。2020年,广东、郑州、武汉等部分省市消费券发放,带来的消费乘数效应能达到10倍以上,但持续时间偏短、多为一到两个月。以郑州市为例,2020年郑州消费券发放集中在4-6月,带动社零阶段性企稳回升。相较2020年,2022年可比地区消费券乘数效应有所降低,或受到消费券使用规则不同、投放领域变化等因素影响。

相较地方消费券,全国层面促消费政策对消费的提振效果更为显著、持续时间更长。 全国首轮家电下乡政策持续时间超4年,有效带动了农村家电产品购置需求,农村每百户电冰箱、空调保有量快速增长,2011年分别增长36%、41%,明显高于2006年的12%、14%。而过去三次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也显著推动了汽车销量,尤其是2009年首次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,使当年汽车月度销量同比快速上涨、最高超95%。 眼下,促消费措施正在陆续推出,仍需跟踪政策落地及效果,中期关注就业和收入改善等带来的消费修复。 近期,央、地促消费措施尚在密集发布中,对消费的提振,需要紧密跟踪政策落地节奏和力度;后续消费能否持续修复,就业和收入的改善或是关键,亦需紧密跟踪稳就业、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政策推出及落地情况。 经过研究,我们发现: (1)年初以来,央、地对促消费重视度提升,以消费券为代表的举措陆续推出。当前地方消费券投放规模较2022年同期有所降低,或直接缘于其资金多由地方财政资金支持;从投向看,地方延续重点支持大宗消费的同时,加大对线下接触类消费支持力度。 (2)地方促消费力度或受限于其财力约束,相比之下,中央促消费或可以突破约束。过往经验显示,中央出台的全国促消费措施,力度往往较大;近期,中央部委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、绿色智能电器消费下乡等政策指引,其后续落地情况仍需跟踪。

(3)过往经验显示,消费券有助于地区消费阶段性企稳,而全国层面促消费政策对消费的提振效果更为显著、持续时间更长。眼下,央、地促消费措施正在陆续推出,短期需跟踪政策落地及效果,中期关注就业和收入改善等带来的消费修复。

风险提示

1、政策效果不及预期。疫情反复、债务压力等拖累稳增长需求释放。

2、数据统计误差或遗漏。一些数据指标,可能存在统计或者处理方法上的误差和偏误;部分数据结果也可能受到样本范围、统计口径等影响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